2010年1月15日 星期五

田畝深處:這一條生命的長河,都在灌溉教育的田畝

壹、 前言
長久以來,對於生活上的經歷總有或多或少的感觸,有些是無關痛癢的,如流水行雲、事過便自然遺忘;有些則是刻骨銘心、深深烙印在腦海之中,午夜夢迴仍會爬上心頭…,點點滴滴,為我綴飾生命的畫布。然而,這一路走來,儘管花香鳥語相隨、朝陽雨露為伴,卻從未花心思替這一長段歲月作一番反芻整理,因此,若要有系統、有組織的用文字加以記載,即成為一項嶄新的考驗。

老實說,這一條生命的長河,都是在灌溉教育的田畝、豐富學子的心靈,除去了校園、學生,我的人生便失去光彩。努力了這麼多年,逐漸獲得一些回饋,今天,我以即將攀登上學校行政巔峰的情懷,回首往日學習與成長的心路歷程,要為奉獻服務的教育旅程寫下註腳。

貳、 解析「專業成長」
在陳述個人專業成長歷程之前,我覺得有必要先對「專業成長」的內涵加以說明,使其定義明確並利於後文之舖陳。什麼是「專業成長」呢?茲將學者之說法列述如下:

黃昆輝(民69)認為:專業成長是指教師基於教學工作時,在專業知能及品德修養獲得增長之機會。

高強華(民78)認為:專業成長包括正式進修管道、研討會、研習期間的人際交往及溝通、參加專業組織的活動、閱讀期刊、寫作出版、參觀訪問、研習、參與課程設計、教具製作、協同研究、向師長專家請益及同儕互動等。

吳明清(民79)認為:專業成長應由兩方面來看,一是老師經由主任到校長可視為一種專業的成長,另一方面則是老師雖仍是老師,但是無論在教學方法、專業知識、對學生的態度與方法都要有所改進。

蔡碧璉(民82)認為:專業成長可以說是教師在其教學生涯中,不斷地追求個人專業知能、技巧與態度等進步與發展的努力及意願。

謝水南(民82)指出專業成長亦即專業發展或專業之精進,意指專業人員在執業生涯中,有計畫、有系統的在職進修,所以在性質上,它是一種延續教育(continuing education)―學校教育的延續。

劉春榮(民87)則認為教師專業成長是教師在教學生涯中,適應教育改革的潮流,滿足心理需求,符合生涯發展規畫,所做提昇個人專業知識,增進工作態度,主動積極參與學習進修活動,所做的努力與意願。

從以上學者的看法,可將專業成長之定義歸納為:教師於從事教育工作的生涯中,為引導自我反省、提昇專業能力、改善教學品質與促進自我實現,所參與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進修活動。

吳政憲(民90)在論學校本位的教師專業發展與成長時,曾歸納其重要性如下:

一、提昇教師的研究能力與專業地位。
二、增進教師教學實務的品質。
三、適應個別學校發展的特色。
四、改善整體學校教育的效能。
五、營造和諧互助與積極參與的學校文化。
六、促進教育改革目標的達成。
七、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實施。

由此可見教師專業成長對個人與學校均有實質的影響;教師專業成長不僅有助於個人境界之提昇,同時對學校文化、組織氣氛、課程發展、教學改善、評量實施、行政績效…均有所裨益,其為校務運作的核心價值自不待言。有鑑於此,本文以下擬續探討教師專業成長的發展階段,並據以作為個人專業成長歷程報告的架構。

關於教師專業的教育,吳清山(民87)指出其主要目的在培養健全師資。健全師資包括兩個要件:一是必須是身心健全發展的個體;另一是必須具有良好的專業知能與態度。此二項要件須借助於師資養成教育(preservice)和在職進修(inservice)等方式,方能有效達成,此外,師資養成的教育,在師資培育法(民83)中明文規定,分成職前教育、檢定制度與實習制度等三個部分,有的學者另將結業實習至取得教師資格後的二至三年時間,歸類為「初任教師導入階段」(饒見維,民85)。

基於上述學者們的看法,並且融入本人對專業成長的理解,茲將個人專業成長的歷程分為以下數個部分來呈現:

一、職前教育階段
二、實習導入階段
三、在職進修階段
四、生涯發展規劃

參、 人間有夢、築夢踏實 ~ 職前培育階段
記得有二年寒假,來本校參加為期一週的「藝能科」教材與教法研習,我參加的項目是「體育科」。在研習的學員中,一部分是師專生(像我與一些同事)、一部分是師資學分班的學生,在這些學員的表現中,呈現出一種有趣的現象,那就是研習的許多科目與所須的技能動作,師資生的表現普遍顯得生澀,而師專生雖非樣樣精通,但可以看得出是受過一些教育與基本訓練的。這一個小故事透露出一個訊息:師範校院長期培育師資的功能與價值,仍有許多探討的空間。

本文不在探究師範教育的存廢及其衍生的相關問題,然而,從上述的小故事,卻可作為省思職前教育(師專生活)專業成長歷程的楔子。

回憶起師專生活,感覺並無可歌可泣、動人心弦的經歷,因為純純的學生心靈,全然接受師長的諄諄教誨,安於當時體制內的教學模式,因此,一種奉獻教育、服務學生的夢想,在這一段求學與學做老師的時間,逐漸深植到我的心中,漫長的五年,便是在此築夢、追夢的理想下如寫一首老式情歌般緩緩地填詞譜曲而度過。

師範生的專業是什麼呢?是通過普考、高考證實自己的能力嗎?是通過司法官甄試半途跳槽嗎?還是刻苦耐勞拼最佳的成績?當時這些觀念仍為主流意識,所謂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」,透過考試可以提昇社會階級、社會地位,並且確保一生衣食無虞、受人尊重。然而,這些可是師範生真正的「專業」?師範生的「專業成長」真相是如此嗎?我認為不!師範生的專業與成長仍應有一些規準,即是:

一、教育理想。
二、學業成就(通識、專業知能)。
三、特殊才能。
四、人際能力。
五、道德良知。
六、奉獻精神。

在當學生之時,對於這些認知並不清楚,只有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某個角落默默生根滋長,然而,在實踐的行動上,其實是依據這些規準逐步加以充實、提昇的,換言之,職前教育階段,我的專業成長歷程就是朝著上述的方向在努力學習,一步一腳印,感覺踏實而愉快。





肆、 見山非山、見水非水 ~ 實習導入階段
在畢業分發之前,我們曾經在專四之時有過一週的短期見習,也曾經在專五之時有過一個月的臨床實習,實際到小學負責部分的教學與行政工作,雖然,當時非常忙碌,從學校現場也學習到許多事務,不過,短暫的接觸、有限的視野、膚淺的內涵、稚嫩的經驗,其實倒只是像在完成某件團體的超級任務,須要每一位成員扮演好本分的工作,同時協同配合,才能順利達成目標。

從專業成長的角度加以審視,當時實習所發揮的功能在於協助準教師以實務驗證理論、銜接職前教育與正式教師的角色與職責,以及擴充準教師的教學經歷,讓在溫室中接受培養多年的教育生力軍,有能力及勇氣迎接挑戰,因此,這一段時間雖短促,但所發揮的功效甚為弘大且重要。而我個人在此時期的磨練中,得到以下的收穫:

一、教學實務經驗:如各科教學。
二、班級經營技巧:如課堂狀況處理、秩序維護、師生互動。
三、行政知能(教務主任):如計畫、決定、溝通、協調、領導。

正式進入結業後的第六年教育實習,表面上稱為實習,尚未領到畢業證書與教師證書,而實質上,無論在教師定位、待遇等方面,均與正式教師無異,換言之,即已正式承接所有教師該有的工作,舉凡班級經營、教學工作、訓育輔導、參與競賽、參加研習、接受訓練…都是份內之事,故而,實習教師之名實並不相符,眾人皆視其為正式教師。就從這一年開始,我正式成為教師。

為了扮演好教師的角色,我嘗試採取以下的作為:

一、深入瞭解課程與教材。
二、變通教學方法。
三、參加校內外各類研習活動。
四、閱讀教育書籍、其他各類書籍。
五、與同學、同事討論教學及學生問題,尋求解決方案。
六、改變班級經營的方式。
七、輔導學生。
八、家庭、電話訪問家長。
九、參與各類藝文及體育競賽活動。
十、努力配合校務推動。

時光飛逝,這一年匆匆過去,旋即應徵入伍服役,在這兩年之中,國小教育環境並無明顯改變,退伍後又迅速回歸教師行列,一本初衷般地盡心投入。然而,經過一段時間的折騰與消磨之後,有一種聲音逐漸在心中某個角落悄悄響起…,這種聲音雖然微弱,卻是含帶另一層深深的意義,似乎在暗示著我什麼?

記得師專求學生涯中,習得一句名言:「由量變到質變」,一直到今日我仍覺得它禁得起驗證,驗證什麼?驗證我孜孜矻矻、用心付出給學生的情形,彷彿點燃的蠟燭,放出光芒,同時也在一步一步地蝕燒自己!若長此以往,我的能量終將耗盡。從另一方面而言,學校是一個複雜特殊的環境,不同的組織成員搶用有限的資源,對弱勢的實習與初任教師又是如何看待?饒見維(民85)在論教師專業發展時,提出如下看法:「多數初任教師到了學校服務之後,多半感到自己似乎處在一種『自生自滅、自求多福』的處境,沒有得到適當的專業發展協助或輔導。最明顯的影響就是有些教師往往感到壓力或挫折太大,嚴重降低自信心,產生沮喪、無力感,提早對教師生活感到厭倦,甚至萌生退出教師生涯的想法。還有許多教師情形或許沒有這麼嚴重,頂多只是感到無法發揮以前所學的教育理論或教育理念,產生『教育理論無用論』,喪失理想性與精進心,或是懷疑自己的一切努力與用心是否能對現狀產生任何改進或改變。」這一段內容之描述有多處契合我當時心中深刻的感觸與疑問,可謂於我心有戚戚焉!

在那樣的教育圖像與質變心境中的我,該如何自處以及面對如浪潮般不斷接踵而來的考驗呢?

伍、 獨上高樓、望盡天涯 ~ 在職進修階段
學記上說:「學然後知不足,教然後知困」,這是在教學現場經歷數年磨練之後的心情寫照,然而,「經驗並不一定指向專業成長與開放,亦即有可能走向退步或停滯,導致教師的實踐知識越形封閉與僵化,因此,教師常須要更多內發性及外來的刺激與鼓勵,激起個人對經驗反省的動機,並積極尋求個人的成長與潛能的開發。」(陳美玉,民88)故而,我告訴自己,縱然學校教學工作煩雜、行政實體層級宰制,教師能發揮創意與堅持自由意志的空間有限,但既然已忝為人師,便應對自己的本職學能以及視聽言行有所期許;不必奢望改變環境,卻應努力進取內求自省,充實內涵與提昇能力。

以當時專科學歷的在職生而言,通常有兩條進修的管道可供選擇,一為大學夜間部,一為師範學院暑期進修部。我考慮到自己身為教育人,所學應以能切合運用於教學實務為主,此外,如若有意跨入行政領域,所修教育學分亦將對自己有利,因此,最終還是決定選擇師範學院進修。

進入師院所修讀的科系是初等教育系,從第二暑期開始分組,一為行政組,一為輔導組,另一為體育組,我選擇了前者,主要考量點為開拓自己教育理論的視野,並且將所學印證於學校行政實務。經過幾個暑期的課程,在許多著名學者與各階層行政實務工作者的現身說法之下,讓我得到許多收穫:

一、 啟迪我對行政領域的興趣。
二、 讓我較能從不同面向以及不同立場觀察與體諒各種角色行為。
三、 從許多學校菁英處汲取學校實務運作的寶貴經驗。
四、 奠定教育行政研究的理論基礎。
五、 提昇自我的專業認知。
六、 促發追尋個人高峰經驗的動機。

「所有的個人都應該有反省及再學習的能力,才能做好人類生活當中各種慎思的決定。因此,反省不僅是專業實踐者所特別需要的能力,也是所有思圖進步的個人,所不可或缺的行動基礎。」(陳美玉,民88)身為教師,必須是專業的實踐者,身為教師,應該時刻思圖進步。在師院愉悅的學習經驗,豐富我的生活,協助我適應學校環境,更讓我體驗到,要使教育專業成長,就必須向更高層次的學業殿堂邁進,因此,在我心中又興起報考研究所的念頭。於是,我開始蒐集相關資料、逐步閱讀書籍,為理想而繼續努力奮鬥。

然而,有些事情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單純而潛存許多變數,包含進修制度的設計、學校是否願意給予機會、準備考試的方法、家庭的因素等,都是影響的變因,讓我瞻前顧後、走走停停,一直都沒有真正報考。所幸在這幾年間,學校的人文環境依舊健康良善,無論是行政人員或是導師、科任,都能克盡其職,發揮熱忱服務學生,而我因濡沐其間,也同樣專心於教學與學校事務、參加校內外研習、指導學生參加各項競賽與活動、閱讀各類書籍、培養興趣與第二專長等,就這樣不知不覺中,青春便在粉墨彩筆間悄悄地溜走數個年頭,那時已臨而立之年,彷彿,生命即將由繽紛趨於靜暮,從絢爛歸於平淡…直到決定離開繁華多姿的台北返回故鄉苗栗,逐漸安於現狀的心思才又重新激起漣漪,有如盪下的蹺蹺板再度向上擺昇而起一般,頓時活躍了起來。

老實說,頓時活躍的心思並非因為興奮、喜悅,而是強烈自我防衛機轉的呈現,因為,苗栗的教育觀念及作為與台北有相當大的差異,簡言之,較為保守、主觀、欠缺制度,讓我初時顯得不適應與格格不入,花去許多時間熟悉本地的教育文化與生態。我慶幸教師的生涯,是從穩健、客觀、平等、尊重的都市開始,讓我有機會檢視城鄉教育的不同。

儘管苗栗教師的進修觀念與風氣不及台北,在專業成長制度的規劃上亦有許多值得努力的空間,然而,苗栗教師對行政職位的求取卻非常積極,只要有機會,「上窮碧落下黃泉」,絕不遺漏可資參考的資料與資訊,在自組或參加外縣市的讀書會中,提昇自己金榜題名的機會。從另一角度而言,這是另類的專業成長的形式,有助參與者提昇對教育內涵與實際的瞭解。

在此種環境之下,我的人格特質與期許告訴我,不可喪失自我提昇的機會,於是,毅然決然加入戰役,在經歷一次摸索之後,成功地將自己送回世居的家鄉服務。奉獻教育十一載,終於落葉歸根,感覺無比踏實。

故鄉情懷讓我有無限的憧憬與夢想,我期待能奉獻所學,因此格外用心,有時超時加班,有時假日補工,只為設計安排最滿意的課程與教學情境,讓孩子快樂而充實地學習。這樣的日子過了幾年,覺得學校是較有制度了,但總感覺欠缺什麼﹗仔細想來,是欠缺「團隊學習」的精神。原來,體認與作為只內化於我心,並無法轉化融會於同仁身上,那麼,這幾年的辛勤勞動是否正足以驗證自己欠缺領導能力?我不甘心,決心再作挑戰,設定的目標為:進入研究所、考取校長,前者為專業知能、專業權威、專業形象與專業地位的象徵,後者則為法職權力與魅力領導的顯現,只有學術與權位兼具,才能在後現代多元的社會心理環境中,發揮影響力。

攀登高峰是孤獨的、寂寞的,充滿挑戰與辛酸的,因為只有自己親身經歷,才能深切體會箇中滋味,沒有人能夠代替,然而,一旦能夠通過難關,所有曾經吃過的苦,都將化作甘泉滋潤心田。基於此認知,我勇敢地考研究所與參加校長甄試,在短短兩年間,幸運地一一達到目標,在專業成長的歷程上,又再次拾階而上。

陸、 驀然回首、燈火闌珊 ~ 生涯發展規劃
是否,當上校長、念了研究所就可以作為人生的終點?答案是否定的。碩士的上頭還有博士,博士後還有研究、博士後還有雙博士﹗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,會做出不同的生涯選擇。

A. D. Little曾說明企業的生命週期有四種型態,依序為萌芽期、成長期、成熟期、衰退期(李茂興,民75,引自陳美玉,民88),此四週期原則上適用於教師生涯的發展,只是有個別差異,而每個人都會遭逢各類的週期現象。

從專業成長的角度而言,在避免人生的衰退期產生過多、過久的影響,由是推知,即使一校之長,擁有高學歷,也應時時提醒並要求自己持續學習,或者追求更高的學歷與學術競爭力,以保持自己專業領導的成效。然而,從另一面向而言,專業成長的生涯發展規劃,一定要如此刻板嗎?我想不一定,有生之年,總要給予自己一些旅遊、運動、看報、品茶、寫字、畫畫、看電影、遨遊網海,甚至任何事都不做的清閒空白的時間吧﹗「意義」與「價值」才是追尋的目標。

柒、 結語
歐用生(民85)論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有二,一為自我發展的途徑,另一為相互學習的途徑。自我發展的途徑有培養開放的態度、加強敏感性的訓練、擬訂生涯發展計畫、加強書寫活動以及實施教學研究;相互學習的途徑則有相互對話、畫像法、同輩視導、合作學習與合作教學研究。若從弘觀的角度加以審視,要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不僅需以上述二種途徑為基礎,更應從政策、制度、法規、組織分工、課程設計、學習內容、指導方法、媒體運用、資源互動與評鑑改進等面向著手,才更能共振出其整體功效,而潛移默化於教師。教師本身則應認清自己的角色與職責,隨時代脈動前進,確保自身的專業能力。

自從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(民85)宣示建立終身學習社會以後,政府與民間積極推動回流教育與在職進修(柯正峰,民88;黃富順,民89),使社會頓時活絡起來,同時帶動教育體系與組織的再造與學習,可謂是旋乾轉坤的重要一擊!毫無疑問地,教改政策的推動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要素,而我個人專業成長的歷程,在現階段如此加速度的進修與學習,受其所促動的成分甚明。環顧十倍速資訊流的時代,未來的競爭與挑戰只會更加劇烈與震盪,一成不變或以不變應萬變的心態與思維,終將被改革的洪流淹沒;教師們,一定要專業的成長再成長,才是正確的對策。


【參考文獻】
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(民85)。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。台北: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。
吳明清(民79)。正視教師專業成長的需求。載於一週教育論壇,388-395,台北市:教育廣播電台。
吳政憲(民90)。教師在職進修的新趨勢-學校本位的教師專業發展。研習資訊18(1),29-44。
吳清山(民87)。教育革新研究。台北:師大書苑。
柯正峰(民88)。終身教育政策法制之探討。教育資料集刊24,81—99。
師資培育法(民83)。
高強華(民78)。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0,113-133。
陳美玉(民88)。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。台北:師大書苑。
黃昆輝(民69)。台北市高職教師態度與教學問題之調查分析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2,189-330。
黃富順(民89)。我國回流教育的政策與實施。成人教育56,31—38。
劉春榮(民87)。教師組織與教師專業成長。教師天地94,4-11。
歐用生(民85)。教師專業成長。台北:師大書苑。
蔡碧璉(民82)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。
謝水南(民82)。師苑鐸聲。台北: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。
饒見維(民85)。教師專業發展-理論與實務。台北:五南。